2023
03/03
08:11
來源
無錫日報
分享
書寫雙灣融合發展更多“春天的故事”
——協力推動太湖灣深度鏈接大灣區,攜手建設長三角—粵港澳(無錫)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為打造新時代工商名城注入澎湃新動力
無錫日報特約評論員 金振聲
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早春二月,一場名為“雙灣融合·共創未來”的系列活動,拉開了2023無錫全球城市推介活動的帷幕。7天、3個城市和地區、40余場市級活動、85個簽約項目、總金額超1560億元,一連串數字訴說著無錫牽手大灣區城市、尋求城市合伙人的壯志雄心,在南海之濱激蕩起春潮陣陣、八方風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統攬全局,把“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作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的重要抓手,把“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任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都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區域重大戰略。作為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之一,無錫與大灣區結緣已久。在地緣的維度,香港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澳門是世界旅游休閑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珠三角九市是內地外向度最高的經濟區域和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而無錫是百年工商名城,深厚的制造業積淀和源源不斷的商貿、金融需求,能夠為大灣區提供廣闊的腹地支撐。無錫每年有60億美元貨物通過香港運往世界各地,對香港投資占全部對國(境)外投資的四分之一,21家企業登陸港交所、占全部境外上市公司的七成。在親緣的維度,大灣區城市具有豐富的革命歷史和紅色基因,特別是港澳擁有超過4000家中資企業,很多“紅色央企”親歷中國近代史進程,深度參與改革開放,見證了回歸祖國的深刻變化;而無錫與華潤、中信等企業有著天然聯系,最真切感受到港澳與內地唇齒相依、血濃于水。在人緣的維度,無錫歷來處于全國和江蘇城市發展的第一方陣,“敢為天下先”是無錫人的精神特質,從無錫走出的趙從衍、丁熊照、唐翔千、榮智健等工商巨子在港澳開創事業,錢穆、陳翰笙等文化巨擘在港澳弘文興學。從各個維度審視,便可洞見:加強兩大戰略對接聯動,是歷史與時代賦予無錫的光榮使命,是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打造新時代工商名城的有力舉措,更是在新征程上更好地“扛起新使命、譜寫新篇章”、爭當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城市范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無錫新實踐的必然要求。
大河奔流開新路,層巒竦峙爭高峰。從2021年提出建設長三角—粵港澳(無錫)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到2022年全國兩會期間國家發改委明確表示支持無錫積極探索跨區域融合發展,再到2022年秋天設立橫琴粵澳協同創新中心,無錫以最主動的姿態、最務實的行動,跨過千里之遙的物理阻隔,克服疫情反復的現實阻力,推動太湖灣與大灣區在產業、科創、人才、金融、文旅等領域全方位融合。特別是今年省兩會期間,省委書記信長星在參加無錫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無錫要更好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全力提升城市能級。以此為遵循,無錫選擇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四周年、內地與港澳全面恢復正常往來、全國兩會召開前夕這三個重要時間軸交集的關鍵節點,再度啟程南下粵港澳開展全方位對接,時機尤為特殊、意義更顯重大。全市上下務必深刻認識擁抱大灣區對于無錫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作用,迅速拿出更多“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的實際行動,建立健全統籌協調、督查考核等長效機制,堅定推進長三角—粵港澳(無錫)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建設,把無錫打造成為長三角與大灣區戰略聯動走廊支點,讓更多資源在太湖灣與大灣區之間自由交流、充分涌流,為打造新時代工商名城注入澎湃新動力,書寫雙灣融合發展更多“春天的故事”。
堅持雙向賦能,在江南以南一起追逐產業科技創新的春天。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國家已將“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支持澳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納入“十四五”規劃。堅定不移走好科技創新之路,也是無錫這座城市一直以來的志氣所在。“察勢者明,趨勢者智。”應把科技創新擺在發展全局更為突出的戰略位置,按照全市科技創新大會明確的“打造國內一流、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高地”目標,以“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的胸襟眼界,“走出去”鏈接全球創新資源,深耕大灣區等創新“富礦”,推動更多“0到1”的原創性成果飛躍千山萬水,在太湖灣轉化為“1到10”“10到N”的產業化成效,構建“孵化在大灣區、轉化在太湖灣,研發在大灣區、生產在太湖灣”的雙向賦能創新格局。
打開高校合作“春之窗”。高校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原始創新的策源地。大灣區擁有科創實力雄厚的高校集群,香港大學等五所高校更是躋身全球百強。應主動鏈接大灣區“香港八校”“澳門四校”等重點高校和中藥質量研究、智慧城市物聯網等5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創新資源,加強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合作。著眼擴容校地聯動“朋友圈”,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招引一批新時代的“星期日工程師”,支持大灣區高校圍繞我市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助力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攻關。著眼打造科技賦能“生態圈”,將港澳高校重點研究領域與無錫的產業基礎、產業應用、產業發展方向緊密結合,打通產業化的“前置端口”。
暢通成果轉化“春之創”。國家科技計劃正以更大力度、更大范圍對港澳開放,港澳也在加快實施《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等戰略規劃。未來,港澳不僅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更將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應依托大灣區高校和研究機構,增強和發揮好“創新飛地”功能,加快布局更多創新研究中心、技術轉移中心、項目孵化中心和工程師培育基地,破解創新技術與產業應用“兩張皮”難題,讓科技成果轉化不再“有心無力”。同時,積極推動科創科普“兩翼齊飛”,大力推進科技資源科普化,努力將大灣區的創新基因更好嫁接于無錫的工商基因之中,催化更多蝶變效應。
拿出項目建設“春之闖”。以項目為牽引,是最好的融入。此次簽約的85個項目,就是85個錨點,串聯起“國家所需”“灣區所向”與“無錫所長”,用一批“含金量”更高、“含綠量”更足、“含新量”更多的大項目好項目,形成了一條雙灣融合的經濟合作走廊。應加快推動招商模式從單向引流轉變為雙向合作,吸引更多大灣區項目到無錫落地落戶,讓無錫成為大灣區投資內地的首選之地;推動更多無錫項目借力大灣區揚帆遠航,讓大灣區成為無錫走向世界的戰略前沿,在深化合作內涵中拓展合作領域,在創新合作模式中提升合作能級。
堅持雙向發力,在江南以南一起擁抱政企攜手奮進的春天。擎天自古非單手,跨海從來有眾梁。不久前召開的產業強市高質量發展大會,旗幟鮮明表彰優秀企業家,向全市發出了以“四敢”精神打造新時代工商名城的號召。此次南下大灣區,又有50多位企業家、60多家金融機構“助陣”,不少企業家在考察現場與校方、資方進行洽談對接,這是“政府搭臺、企業上臺、金融補臺”的一次成功嘗試,也是打造新時代工商名城的一項拓展實踐。應把產業科技創新、生產組織創新、市場模式創新的主導權交給企業,政府做好服務保障,把企業引薦給高校和資本,把基金設到實驗室“門口”,打通“政產學研金”鏈條,為打造新時代工商名城建立起跨越山海的合作紐帶。
讓政府搭臺如春光明媚。有了政府“穿針引線”,企業間跨域合作才能有效對接,校企間產才合作才能無縫銜接。應繼續發揮好政府引導促進作用,帶領企業去“有風的地方”尋找乘勢而上的“風口”、在“聯通世界”的地方尋找融入國際的“接口”,把更多“共同語言”轉變為更多合作良機。企業“有所求”時,政府更應“有所為”,通過組建服務專班、加強專業輔導、完善營商環境、加大政策激勵,更大力度為企業發展“鼓與呼”,提供更為豐沛的“陽光和雨露”,讓企業的信任和企業家的點贊成為最優營商環境城市的最好宣傳片。
讓企業主角如春風得意。企業是市場的主體、創新的主體,也是跨域交流合作的主要力量。企業“站C位”“唱主角”,聯系才能長期緊密,合作才能長久穩固。應持續強化企業在建設長三角—粵港澳(無錫)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中的主體地位,鼓勵支持企業以“低調不了”的實際行動,主動融入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深化產業、貿易和金融合作,參與教育、科技和人才合作,借“人之勢”成“己之事”,借“人之力”添“己之利”,不斷增強發展硬實力、創新引領力、人才凝聚力,讓更多企業春風得意、拔節生長,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讓金融活水如春雨潤物。大灣區承載著建設國際金融樞紐的使命,香港、深圳位列“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前十強,既有老牌的港交所、深交所,也有新興的澳交所、廣交所,近期更是出臺《橫琴意見》和《前海意見》,支持優化大灣區金融資源配置。完全可以在大灣區再造一個無錫“錢碼頭”,把港澳作為海外“募資”“融資”“走資”的首選通道,深化與各大交易所和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拓展在科創金融、航運金融、離岸金融、綠色金融、供應鏈金融等方面的合作空間,加強金融管理創新、國際標準銜接,引更多金融活水澆灌和滋養實體經濟之樹。
堅持雙向奔赴,在江南以南一起創造長期繁榮穩定的春天。調罷朱弦鴛渚闊,高山流水覓知音。百多年來,一批批無錫人南下開創事業,成就了誠信創新的工商文化、篳路藍縷的創業文化,也讓無錫與大灣區延展出綿長細密的情誼、結為了情投意合的“遠親”。這種密不可分的聯系,扎根于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厚植于我們共同的血脈和精神。“親戚越走越親,朋友越走越近”,應進一步加強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向港澳同胞展示和傳播以江南文脈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為港澳同胞在無錫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條件,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讓心更近、情更深、人更親,助力講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港澳故事。
在文化交融中共沐春暉。文化認同是交流交往、交心交融的血脈紐帶,也是融合發展、攜手共進的不竭動力。在音詩畫《似是故人來》的最后,全體演員和全體觀眾齊聲高唱《歌唱祖國》,場面震撼、令人動容,抒發了愛國愛港愛家鄉的赤子之情。應全方位推進無錫與大灣區的文化展演聯動、文化惠民聯動、文化產業聯動,開發更多美食節、電影節、購物節等特色文旅產品,以文化牽手會友,以文藝觸動人心,以文旅廣結賓朋,進一步增強無錫百姓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感知度、感受度,進一步推動港澳同胞深植中華文化之根、增進歷史文化認同。
在青年交流中勤勉春耕。“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在雙灣融合的進程中,無錫抓住青年這股關鍵力量,出臺含金量十足的港澳人才政策“新八條”,積極推動舉辦學生夏令營等精彩活動,充分涌動來自大灣區的“青春活力”。青年生逢盛世,更當不負盛世。應把更多青年組織起來、動員起來、團結起來,讓“年輕的朋友來相會”,協助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把握國家戰略機遇,在無錫實現自身和國家民族的同步發展,成為雙灣融合的紐帶橋梁、城市發展的最佳拍檔。
在民間交往中遠望春山。從空中俯瞰,太湖灣美麗的岸線,猶如一雙張開的臂膀,歡迎著來自全世界的朋友們。為發出這場“春天的邀約”,此次無錫拿出“千萬金”誠意,為港澳同胞送上包括50萬張知名景區門票等在內的免費游大禮包,與港澳著名商會協會和民間組織高頻率互動,力度之大、密度之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應善用民間力量,發揮“天下無錫人”聯系廣泛的獨特優勢,深入開展豐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動,積極邀請在港澳鄉賢及其后人回無錫尋根故土、撫慰鄉愁,支持港澳主流媒體和文藝工作者來無錫采風創作,鼓勵無錫人走出去訴說“太湖美”,吸引更多人來無錫結下“太湖緣”。
1938年春天,正值抗戰全面爆發之際,秦邦禮先生悄悄赴港創辦“聯合行”,這家小小商號在特殊時期為我黨籌措眾多資金和物資,后來發展成為“紅色央企”華潤。1953年春天,正當香港經濟騰飛之初,由美歸國的唐翔千先生到香港盤下一家負債累累的小廠,開啟創業之路,經過多年打拼,終成為香港“紡織大王”。1978年春天,正是改革開放起航之時,榮智健先生告別妻兒、只身赴港,利用榮家在香港的一些資產開辦電子廠,賺到第一桶金,后又先后執掌中信泰富、隆源控股等實業集團。百年薪火代代相傳,錫商精神生生不息?,F在,面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香港江蘇社團總會副會長唐嘉盛、香港無錫商會會長榮明棣、澳門無錫聯誼會會長馬志興等新一輩錫商傳人已經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成為書寫“春天的故事”新的主人翁,成為打造新時代工商名城新的生力軍。
在黨的二十大之后的第一個春天,無錫以雙灣融合的鏗鏘步履,在江南以南尋找春天里的故人、尋訪春天里的故事,走出與時代競速、與發展角逐的自信步伐。時間不等人、機遇不等人、發展不等人,讓我們共同展望中國式現代化的壯闊宏圖,堅定推進長三角—粵港澳(無錫)科創產業融合發展區建設,更加堅定地向著春天出發,領略風光無限!更加堅定地向著未來出發,不改一往無前!更加堅定地向著勝利出發,永遠敢為人先!
Copyright(C) 1998-2023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