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新傳媒
首頁 > 新聞中心 > 民生資訊 > 正文

許倬云:越過萬重山千重浪 我還可以回故鄉

2023

03/04

09:30

來源

無錫日報

分享

  【編者按】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

  學習貫徹落實這一精神,主流媒體應更自覺地承擔起傳承千年文明的重任,在迅猛發展的數字化時代,通過創作更多富有儀式感的內容,把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提煉出來,再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它推廣出去、傳承下去。于是,《太湖周刊》在“天下無錫人”專欄的基礎上,將與更多對傳統文化有深刻理解的大咖、學者、專家進行對話,用文字專訪、音視頻采訪的形式,讓讀者在視聽新體驗中,感受與傳統文化的情感共鳴。

許倬云全家福

  這次對傳統文化的解讀,我們采訪到了許倬云先生。出生于1930年的他,是當今最著名的華人歷史學家之一,他的作品包括《萬古江河》《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等。我們將用三期內容來領略93歲高齡的他,如何以博古通今的學問,關切民族與人們的境遇,思考人類文明的命運……

  第三屆江南文脈論壇在無錫舉辦時,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許倬云在視頻中講述了《我的家鄉在江南》。許倬云是無錫人,這些年,他在訪談節目中,常常會提及故鄉無錫,也時常撰文回憶家鄉的種種風土人情。作為先生家鄉的媒體,卻始終欠先生一次專訪,這成了我們的一個心結。于是,2023年的春天,在許氏后人許樹錚先生的熱心牽線下,我們向許倬云先生表達了無錫日報希望對其進行獨家專訪的愿望,先生慨然應允??紤]到他的身體原因,也尊重他的想法,我們通過電子郵件完成了這次特殊的訪談。憶起故鄉,許倬云情真意切,幾度哽咽,他說:“我還可以回去。”

  桑葚是童年的味道

  滄海桑田,褪不去許倬云對家鄉的深刻記憶。“1930年,我生在廈門。在廈門的時候,每年也要回到無錫,但那時年紀還小,印象不深。后來,我們就搬到了湖北荊州沙市,也是每年都要回家的。”許倬云所在的許氏支脈祖籍河南,后遷至福建,乾隆年間,由福建遷到無錫,深受江南文化的浸潤,成為江南士大夫家族。雖然許倬云的家族在無錫,但因為父親許鳳藻在廈門工作,所以許倬云沒有出生在無錫,而是出生于廈門。

  許倬云告訴記者,那時回無錫,他年紀尚小,對無錫的情況不是很清楚,但對家里的生活,印象很深。“我家的院子里,種了許多桑樹,小孩子就喜歡去摘桑葚吃,紫紫的嘴巴,紅紅的手,很好玩很有意思。”家鄉桑葚的酸甜可口和那抹紫紅,是許倬云最深的童年記憶。

  許樹錚在無錫的老家跟許倬云的老家離得很近。許樹錚介紹,許倬云在無錫的老家位于城中東河頭巷,即現在的梁溪區崇寧路、東河花園一帶,彼時是典型的枕河人家。許倬云清楚地記得,他們家前門后門都有河,有碼頭。過年的時候,河面船只往來忙碌,鄉下的船搖來城中送油、送米、送菜果、賣柴火,很是熱鬧。“親戚朋友往來頻繁”“家里的祭桌上擺了許多祭品”“墻上掛著歷代祖宗的肖像”……許倬云回憶,那時,在鄉下看田的農夫也會帶著磨子到城里來替他們磨粉、蒸糕,孩子們等不及做好米糕,便去拿米粉往嘴里塞,“一人拿一坨,糯糯的,甜甜的”,這些溫暖的記憶,人情味十足。

  無錫有終身的朋友

2009年,許倬云與輔仁中學同學合影。(欽嫣供圖)

  許倬云成長的年代,烽煙彌漫,家國罹難。“抗戰期間不能回家。”許倬云說,那時候,他們一家從沙市輾轉各地,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許鳳藻早年留學英國學習軍事,受過中西方教育的熏陶,歷史、地理功底很好,視野寬廣。受家庭教育的影響,天生殘疾、行動不便的許倬云從小喜歡讀書。但抗戰期間的東奔西走,令他無法進行系統學習,“基本是父親和舅舅、哥哥和姐姐有機會就點撥幾句,大部分時間是自己看書,是一種不規律的學習方式”。正是那段邊逃難邊讀書的艱苦歲月,讓許倬云有了較同齡人更強的毅力與見識??箲饎倮?,許倬云一家回到無錫。“那是我第一次在無錫上學,在輔仁中學上高一。”許倬云回憶,他剛入學時,沒有學籍,是寄讀生,參加月考之后,才升級為正式生。

  許倬云告訴記者,在無錫讀書的兩年半,是他學術生涯里最快樂的時光,因為終于得以接受學校教育。許倬云說,在輔仁中學,不僅有老師的教育,學生之間也相互交流輔導。他直言,當年,假如沒有同學的幫助,他的學習無法步入正軌。因此,他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生涯始于無錫。“但我對他們也有一定的貢獻。我去過的地方,比他們多多了,我受盡了苦難,也獲得了經驗,這是他們所缺乏的。”許倬云打趣道。他說,跟同學們彼此交流,各有受益,而他也將那段時期的朋友視為終身的朋友。許倬云還記得,他們校園離東林書院不遠,老師上課會說起,他們是東林子弟,有東林的氣節,“東林書院的那副對聯,我們每個人都記得很熟,像是生命的指導一樣”。

  家鄉可以交托一切

  家鄉是什么?江南又是何方?許倬云給出了他的回答:“家鄉不是地理,家鄉是親情傳遞。”“江南有上天給的福祉,有湖、有江海,也有秀麗的山川,一年糧食兩熟,魚蝦滿池子都是,這是特好的福氣。”許倬云說,每次回無錫,他們都要去上墳祭祖,也會到惠山祠堂祭祀,他感受著一路優美的風光,更感懷著地方淳樸的風俗,體味著鄉人間的溫情傳遞。“這都讓我覺得,無錫是個富有人情的地方;讓我覺得,無錫不是路過之處,而是安身立命之地,不管離鄉多久,都會讓我想到,無錫是我可以交托一切、放下一切的地方。”許倬云說,這就好像在外旅行的人回到家,換了衣服,鞋襪一脫,兩腳一泡,喝上一杯茶,那種安逸,就是家了。“所以,我對無錫,是歸少離多,這種溫暖和懷念,后來升華為我對中國的感情、對中華同胞的感情。”許倬云說。

  許倬云定居美國后,回來無錫很多次。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許家也會在無錫舉行家庭聚會。天南海北的許氏子弟回鄉尋根,聚集一堂,出席人數多達上百人。許倬云回憶,他上一次回到無錫,是2005年在南京做訪問教授期間。那時,他回無錫的次數很多,逢年過節會來無錫掃墓,拜會長輩,與同學聚會。他還記得,有次輔仁中學的老同學聚會,“兩個大圓桌,聚了一整天,同學們又是哭又是笑”,后來再回來,老同學每次少一點,再后來,大家連通信也沒有了,“但也有老同學從無錫到美國來看我的。我感激他們,也想念他們,在那個年代,這種情感是無法代替的。”

  采訪末了,許倬云深情地說:“我93歲,我不能想象在我此生,我還有沒有可能回來,因為我已經癱瘓了。夢魂之中,常常萬里關山,一重山一重山,千重浪,一波浪一波浪,最后,都會進入太湖……我還可以回去。”

 ?。◤堅?、韓玲)

江南春初

許倬云

到江南,楊柳新綠;

待得柳抽絲,江南春已暮。

海外游子已老,

但夢中問:“人在何處?”

乍暖猶寒,葉初綻,枝頭滴露,

東來紫氣,花非花,霧非霧,江南才春初。

有書信:趕上江南春,長與春住。

稍蹉跎,慢動身;

乳燕已離巢,草長花老葉滿樹。

花非花,霧非霧:江南春已暮。

江南子弟他鄉老,西望夕陽,山外山。

萬重山、萬里浪,才是太湖。

中夜醒,孤燈黃,眼模糊。

花非花,霧非霧,

拭眼問:“心”在何處?“身”在何處?

Copyright(C) 1998-2023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

征服办公室人妻系列
<video id="brudu"></video>
<center id="brudu"><output id="brudu"><optgroup id="brudu"></optgroup></output></center>
<center id="brudu"><s id="brudu"></s></center>
<th id="brudu"><s id="brudu"></s></th>
<nobr id="brudu"><s id="brudu"><nav id="brudu"></nav></s></nobr>
<center id="brudu"><ruby id="brudu"><meter id="brudu"></meter></ruby></center>
<source id="brudu"></source>
<center id="brudu"><s id="brudu"></s></center>
<center id="brudu"></center>
<nobr id="brudu"></nobr>
<rp id="brudu"><menuitem id="brudu"></menuitem></rp>